标准详细信息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 |
||||
标准编号:GB/T 1040.1-2025 | 标准状态: 即将实施 | 阅读打印版价格: 49.0 |
![]() ![]() ![]() ![]() |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在规定条件下测定塑料和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一般原则。本文件的其他部分规定了不同类型材料的不同类型试样拉伸性能测定方法。
本文件用于研究试样的拉伸性能及在规定条件下测定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其他方面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
本文件适用于下述材料。
——未填充的、填充的和增强的硬质和半硬质(见3.12和3.13)热塑性模塑、挤塑和浇铸材料;硬质和半硬质热塑性片材和薄膜。
——硬质和半硬质热固性模塑材料,包括填充的和增强的复合材料;硬质和半硬质热固性板材,包括层压板。
——单向或非单向纤维增强热固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增强材料如毡、织物、无捻粗纱、短切原丝、混杂纤维增强材料、无捻粗纱和碾碎纤维等;预浸渍材料制成的片材(预浸料坯)。
——热致液晶聚合物。
本文件一般不适用于硬质泡沫材料(见ISO 1926)或含微孔材料的夹层结构。
本文件用于研究试样的拉伸性能及在规定条件下测定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其他方面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
本文件适用于下述材料。
——未填充的、填充的和增强的硬质和半硬质(见3.12和3.13)热塑性模塑、挤塑和浇铸材料;硬质和半硬质热塑性片材和薄膜。
——硬质和半硬质热固性模塑材料,包括填充的和增强的复合材料;硬质和半硬质热固性板材,包括层压板。
——单向或非单向纤维增强热固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增强材料如毡、织物、无捻粗纱、短切原丝、混杂纤维增强材料、无捻粗纱和碾碎纤维等;预浸渍材料制成的片材(预浸料坯)。
——热致液晶聚合物。
本文件一般不适用于硬质泡沫材料(见ISO 1926)或含微孔材料的夹层结构。
标准编号:
GB/T 1040.1-2025标准名称: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英文名称:
Plastics—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properties—Part 1:General principles标准状态:
即将实施发布日期:
2006-08-24实施日期:
2025-10-01出版语种:
中文简体
替代以下标准:
GB/T 1040.1-2018被以下标准替代:
引用标准:
GB/T 2918,GB/T 2941,GB/T 12160-2019,GB/T 16825.1,GB/T 37426,GB/T 44535采用标准:
采标名称: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采标程度:
MOD
标准类型:
CN标准属性:
GB标准编号:
1040.1起草人:
王泊恩、李聪、袁文博、陈万早、梁初燕、任雨峰、陈雍典、王海利、李国忠、范长春、普雪涛、张群甲、郭霞、钟从岗、杜良坤、牟光银、王新华、李军、刘云鹏、汤宏强、张艳君、陈涛、张目清、杜敬亮、张有生、冯晓永、滕明才、陈宏愿、庞承焕、张翠玲、郭春云、高杜娟、向理、张雪娜、王慧敏、李望成、侯会峰、吴映江、张亚芬、李俊、王克福、谢丰鸣、吴龙解、朱禹、何晓婵、贝楠、李玉斌、李玉浜、殷震宇、万诚、莫家豪、张义、林华明、朱晓敏起草单位:
中蓝晨光成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成都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京博聚烯烃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新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承德市金建检测仪器有限公司、高铁检测仪器(东莞)有限公司、苏州旭光聚合物有限公司、唐山中浩化工有限公司、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云天化天聚新材料有限公司、青岛优派普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广东宏拓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宁波福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市精密试验机有限公司、江苏君华特种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汤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塑之华塑化有限公司、济南思克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河北尚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嘉民新材料有限公司、广州鲲鹏仪器有限公司、浙江长鸿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华塑晨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化工研究中心、新疆吐鲁番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中化泉州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乔士智能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万达化工有限公司、奥瑞邦(厦门)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瀚海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标际包装设备有限公司、汕头经济特区雄伟塑料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宁波鸿雁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绍兴宏润消防器材有限公司、江苏诺贝尔塑业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本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东光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纽泰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华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花都联华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归口单位:
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提出部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部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