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ull text】
关于公开征求《美丽四川建设泸州市实施规划(2024—2035)(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为提高《美丽四川建设泸州市实施规划(2024—2035)》编制的科学性、公开性与透明度,扩大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度,现将我局牵头组织编制的《美丽四川建设泸州市实施规划(2024—2035)(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4年10月22日至11月22日。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欢迎社会各界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我局提出意见建议。(联系人:田成平,联系电话:0830—3107735,邮箱:lzhbjzhk@126.com,地址:泸州市江阳区春华路二段66号)
附件:美丽四川建设泸州市实施规划(2024—2035)(征求意见稿)
泸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4-10-23
美丽四川建设泸州市实施规划(2024—2035)(征求意见稿)
前 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结合,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7月28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从空间格局、美丽家园、绿色经济、宜人环境、自然生态、巴蜀文化、现代环境治理体系7个方面作出了系列谋划部署,为建设美丽四川指明了方向。
为落实国家、省要求,扎实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泸州市实施工作,高标准打造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泸州样板,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美丽泸州建设的行动指南,近期为2024—2027年,规划中远期为2028—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现有基础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泸州地处川东南平行褶皱岭谷区南端与大娄山的复合部,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兼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的地貌类型,拥有北部浅丘宽谷区、南部低中山区、中部丘陵低山区和沿江河谷阶地区等4个地貌区,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属大娄山北麓,为低山。境内拥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画稿溪等自然保护区和凤凰湖、佛宝等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及玉龙湖、丹山等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湿地公园1个、森林公园2个,自然保护地面积达2796.66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2.9%。境内物种资源丰富,野生动物214种,高等植物5950种,鱼类137种,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境内水系发达,长沱江蜿蜒穿越城区,赤水河、永宁河、龙溪河等多条支流南北汇入,流域面积100km2以上河流40条,年地表径流量55.85亿m3。境内矿产资源矿种繁多,其中页岩气、煤炭、硫铁矿保有资源储量排在全省前列,古叙矿区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页岩气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二。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泸州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肩负着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守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重大使命。聚焦环境质量改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重点城市排名同比进步3名,13个地表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变化率排名全省第一位。土壤环境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19%,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古蔺县石屏镇、叙永县落卜镇等硫铁矿矿渣堆体整治10个并凝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断源控污“泸州模式”。联合交通运输、水务、农业农村、林业竹业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治“回头看”行动,不断深化工作联动机制,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有效整治小水电开发、旅游开发、砂石码头等问题。督促区县政府落实本辖区内生态保护红线的主体责任,强化对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日常监督管理。组织完成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叙永县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凰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等13个疑似问题核查。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创建标准,全力指导帮助古蔺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省级生态县。深入推进泸州“绿芽”环保行动,携手重庆永川、江津成立“泸永江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联盟”,“绿芽”品牌获评2022年全国智慧环保十佳创新案例,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作交流发言。
历史文化各具特色。泸州是一座传承2300余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汉夷门户、蜀南粮仓、西南要会之称,是明清全国33个主要商业城市之一,两千多年历史下孕育了独居特色的红色、酿酒、龙舟等文化。泸州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铁打泸州”留下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泸州起义等战史遗存和文化,是红军长征入川的第一站,“四渡赤水出奇兵”毛泽东在泸州留下军事生涯“得意之笔”,在叙永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石厢子会议,朱德“一战成名”的“棉花坡战役”也发生在泸州。泸州拥有2000余年的酿酒历史,享有中国“酒城”之誉,1573 泸州老窖窖池群是我国现存建造最早、持续使用至今的原生“活文物”,是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泸州在宋代是关键枢纽点,在宋朝全局中起到带动作用,神臂城、泸县宋代石刻群、宋代报恩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世人感受千年宋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泸州龙舟竞渡历史悠久,466年前杨升庵的《竞渡曲》写出在川内的名气。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个。
城乡风貌不断提升。泸州大力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以城带乡、“一县一策”,推动形成“城乡深度融合、‘一体两翼’齐飞”的城镇化格局。泸县加速推动新城核心规划建设,合江县持续开展山水田园城市建,叙永县有序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古蔺县启动郎酒特色小镇建设和茅溪酱酒小镇规划。全市省级“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数量增至29 个, 7个镇被评定为省级特色小城镇,5个镇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发展先进镇。通过新(改)建乡镇污水管网、新改建公厕、垃圾回收转运等措施,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制镇污水设施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率达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9%以上,城乡生活垃圾全部从卫生填埋提质升级为焚烧无害化处理,10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县转运、区域处理”的实施模式基本形成,镇乡生活垃圾转运设施覆盖率达100%。
绿色发展更加深入。泸州持续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创建,泸天化股份公司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和省级节水标杆企业,高新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古蔺经开区创建为省级绿色园区,金田纸业创建为省级绿色工厂,泸州老窖酿酒有限公司等68家企业成功打造为市级节水型企业。泸州以农业产业园区基地为依托,发展酿酒专用高粱、林竹、特色果蔬等优势特色农业,深入开展种养结合、循环生产,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建成合江荔枝、古蔺肉牛、泸县稻鱼、合江鱼米之乡等现代农业园区,形成“生猪+水果”“肉牛+粮食”“水稻+鱼”等循环生产模式。大力推进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泸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古蔺县云上牛郎田园综合体智慧牧场获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化,“泸州桂圆”“泸州糯红高粱”“合江荔枝”“纳溪特早茶”“江之阳蔬菜”等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加,累积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32个。将生态与文旅有机融合,发展罗汉林、仙草糊、金龙湖、八卦山等生态旅游度假项目,实现生态价值有效转化。
第二节 面临挑战
生态环境保护不容懈怠。泸州地形复杂,古蔺、叙永县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石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存在。环境空气质量受地理、气象条件和结构性污染的制约,PM2.5、PM10、臭氧浓度仍有超标情况,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压力较大。小流域水环境质量问题突出,龙溪河、九曲河等部分跨省(市)界小流域水质尚未达标,濑溪河、大陆溪、海潮河等小流域降雨期间易出现反弹。环保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城市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与市政管网建设不协调、小区庭院管网与市政管网不配套、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不到位、垃圾转运设施覆盖不全面等问题仍然存在。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压力大,沿江化工污染风险依然存在,次生环境事件仍有发生,环境风险防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仍需加强。
文旅融合发展仍有不足。泸州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融合不强、互动性差,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在理念融合、业态融合、品牌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上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未能转化为产品优势,缺乏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和较高美誉度的龙头产品,以及具有国家和世界影响力的核心品牌。酒文化品牌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其融合度低、空心化严重,缺少核心支撑对外形象塑造不突出,对内在项目建设上缺少核心引导和建设重心。
城乡人居环境仍需改进。泸州市域绿地结构不够完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低,城区绿地分布不均,不同绿地斑块之间缺乏生态廊道的连接,城市公园体系中的社区公园密度不足,中心城区尚未完全形成“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的生态绿地格局。市政基础设施仍存短板,供水管网老化严重,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较低,老旧排水设施亟需优化。村镇人居环境仍需提升,城市建设投入存在“重城轻乡”“先城后镇”的问题,农房设计和建造品质需提升,农村供水、燃气、照明、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农村户厕建设不够规范,农村公路网络多而不优。
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产业结构不够优化,2023年泸州三次产业比例为10.3:48.9:40.8,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酿酒、能源、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仍然占比较高,化工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上游基础原料环节,机械产业链主要集中在配套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服务业占比水平偏低,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泸州重工业较多,资源环境依赖性强,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占比较高,风电、生物质能、光能等清洁能源消费水平较低,开发利用力度仍需加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力度仍需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链条管理体系不完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
第三节 重要机遇
国家政策导向指明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及《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文件要求,为美丽泸州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将持续推动泸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坚持“四化同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一体两翼’齐飞”,扎实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重大发展战略注入强大动力。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加快实施,泸州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政策空间十分广阔,为美丽泸州建设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将进一步推动泸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财源优势和就业优势,将进一步提升泸州在四川大局中的战略位势,有利于泸州向全省展现美丽四川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绿色经济发展赋予全新能量。泸州水、页岩气等资源丰富,长江、沱江水资源量高,页岩气储量排在全省前列,风能优势明显,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抢抓资源禀赋优势下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将为美丽泸州建设赋予新的能量和动力。
全省战略部署提供坚强后盾。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第十二次党代会、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及《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文件对美丽四川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从经济、生态、环境、城乡、文化等重点领域进行了部署,将以美丽四川建设的部署要求为行动准则,高质量、高标准推动美丽泸州建设。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四次全会以及市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统领,以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为支撑,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泸州样板”,全力将泸州建设成为空间布局优、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美、生活品质高、文化气息浓、治理体系强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四宜”现代化幸福之城。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循环转变,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形成资源节约和生态优先的生产生活方式,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谋划,一体推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从系统和全局视角出发,因地制宜推动美丽泸州建设,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水陆统筹发展,立足区域功能定位,挖掘美丽建设优势,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约高效的美丽建设样板,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泸州。
坚持区域联动,合作共赢。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强与重庆、成都、川南及云贵毗邻地区的开放合作,积极探索生态共保、产业共兴、社会共治的新模式,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建设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作为工作目标,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美丽泸州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以广泛的群众做行动的“重要资源”,形成共建合力,使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形成新的合作关系,实现全民共同参与美丽泸州建设的美好局面。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建设美丽中国“泸州样板”城市。以打造美丽中国“泸州样板”为总目标,构建绿色集约高效空间,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构筑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特色鲜明巴蜀文化,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展示山水相融、江城一体、城景交错画卷,体现醉美泸州的大江水岸、坡地立体、酒香人文和绿色生态。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酒城。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生态环境问题,补足美丽泸州建设的突出短板,夯实泸州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将泸州打造成资源枯竭型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型转变的典范城市。
——建设西部高品质宜居幸福酒城。围绕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依托“山、水、城、景”自然禀赋,合理扩大生态空间、控制生产空间、调优生活空间,强化长江流域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格局和川南山地环境优越的康养条件,传承创新白酒文化、红色文化、长江文化、康养文化,建设生态美、生活富、文化兴的美丽泸州,彰显长江上游江城、山城、港城、酒城魅力。
第四节 建设目标
到2027年,美丽泸州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绿色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初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持续壮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历史文化气息更加浓厚,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持续壮大。绿色低碳循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能源结构绿色升级、产业结构低碳调整、生产方式低碳循环取得显著进步。到2027年,页岩气年开采量达到70亿立方,绿色低碳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医药)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重、能源消耗比重持续降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向好。到2027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9.7%,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小流域水体水质达标率55%,土壤污染风险安全可控,生态质量指数和植被覆盖率稳中向好。
——城乡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蓝绿空间系统更加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大幅提升,全面开展城市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到2027年,城市绿地率38.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46%,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力争考核命名5 个“省级百强中心镇”,初步建成西部高品质宜居幸福之城。
——历史文化气息更加浓厚。优秀传统文化超造性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突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制进一步健全,文化和旅游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红色文化、长江文化、白酒文化、康养文化四大文化IP特色鲜明,区域文化影响力、文旅产品供给力、文旅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到202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全市博物馆数量增加4个,力争创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不少于4个,国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省)级旅游休闲城市、街区3个,初步建成文化旅游强市。
到2035年,美丽泸州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稳固,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城乡生活宜居环境更加优美,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更加鲜明,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山水相融、江城一体、城景交错的美丽泸州画卷全方位呈现。
美丽泸州建设指标体系表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 2023年 2027年 2035年
空间格局 1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 8.64 面积不减、功能不降、性
质不改
2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 面积不减 面积不减
绿色经济 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4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33.5 完成省下达目标
5 页岩气年开采量(亿立方) 70 持续上升
6 绿色低碳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22 30
7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持续升高 持续升高
优美环境 8 城市细颗粒物浓度(μg/m3) 44 35 完成省下达目标
9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78.9 89.7 完成省下达目标
10 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100 100 100
11 小流域水体水质达标率(%) 55 70
12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有效保障 有效保障
13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3.8 97
14 生态质量指数(EQI) 维持稳定 维持稳定
15 森林覆盖率(%) 稳中向好 稳中向好
16 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 87 90
17 新增石漠化治理面积(km2)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18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km2)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宜居城乡 19 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20 乡镇及以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逐年提升 100
21 城市绿地率(%) >38.5 持续上升
22 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覆盖率(%) 82 90
23 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 77.3* >75 持续上升
24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持续上升 持续上升
魅力文化 25 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率(%) 持续上升 持续上升
26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5 持续上升
27 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个) >4 持续上升
治理体系 28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100 100
29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70 90
30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82 90
注:“*”为2022年数据。
第三章 严格管控,打造绿色高效之城
第一节 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构建“两屏六廊多楔”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空间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地等生态空间保护,加快构建“两屏六廊多楔”生态空间格局。以佛宝自然保护区-福宝森林公园、黄荆-画稿溪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构建生态屏障区,加强常绿阔叶林原始森林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长江南部流域水源重要涵养地、减碳固碳和生态平衡作用。加强佛宝、画稿溪、黄荆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原生性和完整性,保护性利用黄荆黄荆十节瀑布风景名胜区、丹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宝森林公园,科学合理促进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价值转换。以长江、沱江、濑溪河、龙溪河、永宁河、赤水河等重要河流及沿岸绿地为核心构建生态廊道,加强水环境生态修复,对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工业生产污水、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面治理。以玉蟾山、玉龙湖、天仙洞、笔架山、丹山等多处生态公益林和水源保护地为核心构建生态斑块,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持续开展方山、玉蟾山等自然山体的森林抚育和植树造林,加快实施古蔺县东部赤水河流域国家储备林项目。
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推动毗邻地区生态空间连接,围绕长江、沱江、赤水河流域开展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统筹“江、景、人、城、产”各类要素资源,科学规划长沱两江沿岸城镇、产业、生态布局。持续推进沿江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大力推动“关转搬改”临江高环境风险企业。加快实施川渝新城长江(泸县段)、古蔺河、盐井河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常态化开展岸线生态管护。加快赤水河流域、肖桥河、茜草滨江绿地等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杨柳河、古蔺河、打动巧合—杨桥湖—栀子溪流域等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实施河流-湖泊水系联通工程,加强河流-湿地水系连通建设,打造河湖、河湿生态廊道,加强鱼类自然保护区建设,增强水生生物多样性。
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立足泸州自然山水要素特色,构筑大山大水的宏观生态骨架、中山中水的中观生态支撑、小山小水的微观生态空间, 形成“两江连多脉,三屏嵌多园”山水林田湖编蓝织绿、网络构筑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两江”为长江、沱江,多脉为多条河流水系及绿带构成的蓝脉绿脉,“三屏”为九狮山郊野公园、竹峰森林自然公园、南寿山郊野公园作为城市生态屏障,“多园”为多个城市公园。加强对长沱江、永宁河、倒流河等河流以及七一水库、新房子水库、半边田水塘等塘库清淤疏浚和整治,促进河网连通性。积极推进城北公园、柏木溪生态公园、城南公园、龙涧溪公园、三湾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加快渔子溪公园、长江生态湿地公园、玉带河公园等公园提升。依托长江、沱江沿岸湿地资源,以凤凰湖、玉龙湖、黄桷坝水库、锁口水库、红龙湖、纳溪长江湿地等为重点,实施退田还湖还湿、退养还滩、河岸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扩大湿地面积,恢复和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加快实施两河四岸滨河湿地公园、锁江塔湿地公园、长江—玉皇观生态湿地公园建设。
第二节 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
统筹工业发展布局。持续实施制造强市,立足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聚焦主导产业筑圈建链和集群集聚,推动片区产业功能分类聚合。在实施酒业、化工、能源和机械产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新能源、现代医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基础上,着力打造优质白酒(食品)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数字经济)、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医药产业、转型发展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纺织新材料产业、低碳发展绿色建筑建材产业、前瞻布局未来新兴产业,分工协作、统筹产业融合布局。打造以江阳、纳溪、龙马潭三区“一体”突出高端要素集聚转化,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东翼”以泸县、合江县为核心,推进现代医药、白酒、食品、精细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聚链成群;以叙永县、古蔺县为代表的“南翼”重点发展酱酒制造、绿色能源建材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
构建园区集约高效发展格局。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整合现有产业园区,推动产业按产业集群结合片区功能分类集聚,依托一体两翼产业联动发展轴与川南渝西产业融合发展带,以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医药产业园)、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中国(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江南科技产业园(整合云溪数字经济产业园)、纳溪经济开发区(整合泸州泸天化工业园区)、泸东川渝合作园区(泸县工匠城产业园、绿色(津合)产业园)、泸县经济开发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古蔺经济开发区、叙永资源综合利用经济园区等园区为核心,二郎、茅溪、太伏、大桥、江门、九支等工业镇和工业小区为补充,构建“十一园多基地”集约高效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体系。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一体两翼齐飞”战略,深度挖掘和拓展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多重价值,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新兴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形成“五区”农业空间布局,重点布局以水稻、高梁、油菜等为主的优质粮油,以河谷早春和高山错季为主的绿色蔬菜,以猪牛羊畜禽和水产为主的现代养殖,以荔枝、龙眼、真龙柚、柑橘为主的精品果业,以中药材、茶叶等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和高效林竹产业等,以及农产品加工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以泸县百合镇、玄滩镇、云锦镇、喻寺镇等区域为重点打造北部浅丘现代农业区,发展优质粮油、生猪、龙眼、水产等产业;以江阳区、龙马潭区以及合江县白鹿镇、真龙镇、荔江镇等区域为重点打造沿长江带高效农业区,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示范、都市农业、绿色蔬菜、特色水果、加工物流等产业;以纳溪区及合江县先市镇、凤鸣镇等区域为重点打造中北部丘陵低山粮经农业区,发展粮食、特早茶、真龙柚、荔枝、林竹、油料等产业;以叙永县马岭镇、叙永镇、合乐乡、落卜镇等区域为重点,发展粮食、油料、蔬菜种植等产业;以叙永县石厢子乡、麻城镇以及古蔺县双沙镇、金兰街道、马嘶乡、皇华镇等区域为重点,发展红粮、高山蔬菜、中药材、畜禽养殖和柑橘水果等产业。
加强服务业融合发展格局。围绕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生产服务集聚区和生活消费服务地,加快实施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特色精细品质化延伸,大力发展区域医疗康养、航运物流、商业服务、文化旅游、商贸会展、教育培训、科创研发、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商业贸易、现代物流、文旅产业、金融服务、房地产等5大支柱型服务业,提升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能力。中心城区重点建设区域商贸物流、医疗教育、交通航运、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泸县、合江县重点建设县域服务业中心和融合发展特色文化与生态休闲旅游等,古蔺县、叙永县突出红色文化和生态康养等旅游服务基地建设。
第三节 构建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构建全域覆盖的城乡生活圈。打造“30+15+10”城乡生活圈,以城镇村联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核心打造30分钟城乡生活圈,以街道(镇区)相应的社区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为重点打造5~10分钟邻里生活圈。北部浅丘地区充分发挥泸州中心城区和县城作用,完善泸东新区和中心镇的公共服务;中部丘陵低山地区依托泸州中心城区和县城,加强中心镇的公共服务;南部山地地区依托区位条件好、潜力大的中心镇承担部分准县级公共服务功能。
打造城景交错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山水融城为目标,着力构建“蓝绿”交织、疏密有度的生态体系,加快实施连江公园、柏木溪公园等工程项目,形成多层级、共享型、亲民型的公园体系,实现城区公园“10分钟休闲圈”。持续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推进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推进小流域治理,修复城市水生态。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团,以高标准生态廊道串联城市社区,打造运动健身、阅读空间、娱乐休闲等生活场景,植入新经济消费场景,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打造高颜值、高品质、高价值的公园城市格局。
构建“一圈两组多点”城镇空间格局。立足市域南北地域差异和城镇化发展模式,构筑“都市区+城镇组群+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的多元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以一核引领、四极支撑、多点协同为核心,加快构建“一圈两组多点”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一圈”为由泸州中心城区与泸东新区、泸县县城、合江县城及毗邻小城镇协同形成的泸州都市圈;“两组”为市域南部沿永宁河谷、古蔺河谷形成的两个城镇发展组群;“多点”为多个其他中心镇和一般乡镇。都市圈重点推进,组群城镇组团集合发展,点状城镇差异化特色发展。
塑造田园特色美丽乡村格局。综合山地、丘陵、河谷、平坝等自然特征,结合田园、林盘、池塘、灌渠等农业景观设施,营造田园乡村景观格局。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充分挖掘和展示乡愁记忆,积极实施旧村整治,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推进乡村绿化,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建设川南民居传统风格、新中式田园风格和乌蒙新村等,塑造融自然山水、乡土风情和田园牧歌一体的美丽乡村。以市域北部浅丘地区为重点,打造浅丘沃野、田连阡陌和田绕村、园围屋的浅丘田园风貌区;以市域中部丘陵低山地区为重点,打造低山连绵、丘陵起伏、村舍散布的丘陵低山风貌区;以市域南部叙永和古蔺大部分区域为重点,打造山峦起伏、梯田层叠、村落掩映、层次丰富,间有山间平坝喀斯特田园乡村风貌的民族山乡风貌区;以黄荆自然保护区和佛宝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打造森林茂密、溪瀑纵横、密林深处袅袅炊烟升起的森林秘境风貌区。
第四章 绿色低碳,打造现代产业之城
第一节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以碳达峰十大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碳达峰行动,落实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为依据,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定位、减排潜力等,科学制定各重点领域碳达峰专项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园区、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持续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加快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用地结构调整,降低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甲烷、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快实施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动纳溪、合江、叙永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叙永县、古蔺县石漠化治理工程,持续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有效提升林草植被覆盖度。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园区开展碳达峰建设试点,积极开展低碳园区试点工作,培育一批零碳企业,积极探索零碳园区建设示范。
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页岩气资源富集地优势,建设国家级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示范区,科学稳妥推进泸县、叙永、古蔺页岩气勘探开发,梯次推进纳溪、合江页岩气滚动开发,加快西南油气田、浙江油田等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建设,建成川渝页岩气核心产区。加快推进“川气东送”二线(泸州段)、威远—泸县、宜宾—泸县等页岩气管网建设,实施全域气化工程。大力推进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加快泸州燃气发电项目建设,实施工业、交通领域天然气燃料替代。推动实施锅炉、窑炉电能替代计划,继续实施自备电厂停发替代,推进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供冷供暖、家居家电等五大领域电能替代。以古蔺、叙永为重点有序推进风、光开发利用,支持合江、叙永、古蔺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打造川南渝西地区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推进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进程,重点推进泸天化等化工副产氢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开展新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制氢。
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深入推进清洁生产,聚焦白酒(食品轻纺)、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医药健康重点行业,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构建和延伸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循环型产业链条,重点推进建材、再生资源等重点行业循环化发展。推动冶炼废渣、脱硫石膏、粉煤灰、焚烧灰渣等大宗工业固废在水泥、石膏粉等建材领域的利用,引导开展酿酒废弃物、水基岩屑等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依托龙马潭、江阳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推动周边再生资源中转站场建设,实现再生资源的初步分拣、简单加工和资源分流。以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为引领,深入开展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泸州纳溪经济开发区、四川泸县经济开发区等六个省级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进一步优化园区基础设施布局与配置,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行动,推动园区产业循环链接和绿色升级。
加快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铁路、水运等集约化的运输方式。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口码头、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加快铁水、公铁联运和“一单制”“一箱制”多式联运发展,积极推进泸州石龙岩码头铁路专用线、江北重装码头铁路专用线项目。推进长江泸州段生态航道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内河运输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内河水运运输效能。建立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加强快递末端设施建设,推广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布局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综合客货枢纽充电、换电基础设施,逐步增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数量,推动运输装备使用电力、氢能、液化天然气、生物质燃料等新能源,探索氢、氨、甲醇等新能源在船舶交通上的应用。加快充电网络建设,布局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综合客货枢纽充电、换电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加注(气)站、加氢站、港口岸电和船舶受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围绕白酒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产业园区、重点企业低碳化改造,构建低碳酒业体系,全域打造环境友好型白酒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中国白酒金三角优质酱酒基地、泸州老窖智能酿造技改、郎酒酿酒工程技改等项目建设,支持泸州老窖建设全国绿色工厂、郎酒三产深度融合,打造中国白酒高效绿色低碳产业链示范。大力发展天然气制氢、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下游产业,支持发展新型化肥、纤维素、有机硅等特色系列产品,鼓励发展电子级化工材料,推进生物可降解聚酯塑料、高品质油脂等项目建设。推动泸州泸天化化工园区获得省级化工园区认定,联动泸县神仙桥化工园区、合江临港化工园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化工产业基地。推进优特钢铁、新型水泥、环保玻璃和装配式建材、家装建材产业发展,打造“3+2”绿色建材产业体系。推动纺织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发挥恒力(泸州)产业园龙头引领作用,积极引进新材料、高端纺织、服装加工、装饰制品等上下游企业,全流程、全产业链提升高端纺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建设西南纺织制造中心。
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起点发展。围绕高端装备产业“一核一区”布局,打造高新区工程机械液压元件、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生态产业链核心区,支持龙马潭与自贸区等共建油气钻采装备、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协作集聚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钻采装备产业,建设川南航天能源科技油气钻采完井装备产业园,构建完整的钻采装备研发制造、试验检测、工程服务等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页岩气(油气)钻采装备制造服务保障地。加快培育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推进城市垃圾综合处理设备、废水处理成套设备、新型除尘装备生产及应用项目建设,打造全省特色节能环保装备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容大智能汽车变速箱、泸州豪能汽车差速器总成等项目,打造成渝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基地。加快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支持古蔺赶黄草、合江金钗石斛、泸县积实枳壳、叙永天麻等道地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和中成药制剂开发,积极开发新型抗体、基因重组蛋白、疫苗等生物制剂,大力开发新型植介入产品、口腔医疗装备、医疗影像、医学美容等产品,打造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优化氘代产业延链发展,建设川南航天能源研发中心,积极打造国内金属增材制造产业基地,引进一批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发挥数字技术在提高资源效率、环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赋能作用,积极推进白酒、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航空航天、物流等重点优势行业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探索生产制造全流程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典型应用场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推广应用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白酒行业节点,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动数字技术深度应用,深化产品研发设计环节协同应用,分行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库。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建立回收利用环节溯源系统,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
第三节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特色农产品,完善提升“区域公用品牌+重点企业自主品牌+重要农产品品牌”体系。推动优势特色产品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规模化发展精品果业、高效林竹、绿色蔬菜、特色经作、优质粮食、现代养殖、休闲农业、加工物流等农业“八大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江阳区重点发展蔬菜、桂圆,龙马潭区重点发展高粱、渔业,纳溪区重点发展茶叶,泸县重点发展桂圆、优质稻,合江县重点发展荔枝、真龙柚,叙永县重点发展柑桔、生猪,古蔺县重点发展柑桔、弥猴桃、肉牛,纳溪、合江、叙永发展林竹,集中规模连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全省突出、川南领先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大泸州龙眼、纳溪特早茶、合江荔枝、赤水河谷生态产品等品牌宣传,探索成渝地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泸州“酒城优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认知度、知名度和竞争力。
打造长江上游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发展沿长江现代高效特色优势农业,推广“种养循环”“稻鱼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巴蜀鱼米之乡”核心区。以国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重点,打造优质粮油产业带、世界晚熟荔枝龙眼产业带、中国特早茶产业带、赤水河精品柑橘等特色产业带。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争创一批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
推进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雨水蓄集、土壤蓄水保墒、高效节水灌溉、测墒节灌、水肥耦合及畜禽养殖场节水技术,提高农业节水效率。推进农业投入品绿色化,加强有机肥、生物肥料、新型土壤调理剂、低风险农药、低毒低耐药性兽药、高效安全疫苗等肥料农药使用,提升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种养殖业,推广“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高效种植业”、沼肥异地还田利用PPP、畜禽粪污第三方治理等模式,推广工厂化堆肥处理、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技术。发展绿色水产养殖,加强养殖尾水处理。大力发展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作物秸秆“四化”利用,畜禽粪污肥料化等综合利用方式。
专栏一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重点工程
一、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工程
大力推动页岩气、风、光等资源开发利用,加快西南油气田、浙江油田等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建设,持续推动昆仑能源页岩气电力配套设施项目、古蔺县(箭竹乡、皇华镇、茅溪镇)风力发电站、叙永县风能发电试点项目等清洁能源利用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加快泸州燃气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二、交通运输结构绿色发展重点工程
大力发展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加快建设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纳溪区石龙岩码头专用线、江阳区江北重装码头专用线,加快推进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推进长江泸渝段生态航道整治和沱江泸州段高等级生态航道提升。建立绿色物流体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运输工具,完善充电网络建设。
三、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工程
推进白酒产业园区及重点企业绿色低碳化改造,大力推动中国白酒金三角优质酱酒基地、泸州老窖智能酿造技改、郎酒酿酒工程技改等项目建设。推动化工产业增链补链,支持发展特色产品,鼓励发展高值产品。加快推动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泸州泸天化化工园区获得省级化工园区认定,联动泸县神仙桥化工园区、合江临港化工园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化工产业基地。持续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四、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工程
推进传统工业循环利用,推进白酒酿酒丢糟循环利用项目建设,推进竹浆生产线升级改造。大力开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推动泸州市垃圾焚烧炉渣综合利用项目、古叙垃圾焚烧发电厂炉渣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提升炉渣、粉煤灰等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油基岩屑、含油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持续推进泸县经开区神仙桥产业园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泸州纳溪经济开发区、四川泸县经济开发区等六个省级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五、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工程
加快实施纳溪区、叙永、古蔺等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等方面建设力度。推进合江荔枝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加快龙眼品种引进和改良。加快水稻优质专用基地、酿酒专用高粱基地建设,推进龙眼、荔枝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推进合江、泸县“鱼米之乡”建设,推进纳溪区“中国特早茶城”建设,推进纳溪、合江、叙永林竹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赤水河甜橙、合江真龙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打造全国知名的鲜食精品柑橘产业带。实施茶叶、蔬菜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加强农业有机废弃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丘陵、山地农业有机废弃物智能发酵系统运用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
第五章 管治并重,打造优美环境之城
第一节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强化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加强佛宝省级自然保护区及毗连的福宝国家森林公园、黄荆省级自然保护区及毗连的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黄荆十节瀑布风景名胜区、丹山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以林长制为抓手,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森林资源责任体系,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落实天然林管护制度。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其洄游迁徙通道保护,强化长沱江、赤水河、永宁河等重要河湖水系保护,维护河流水生态健康。严格长沱江、赤水河、濑溪河、永宁河等河流湿地保护,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严禁侵占湿地。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空间分区管控,禁止在自然保护区进行商业性资源开发,加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排查整治力度,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生物物种专项调查和评估,加强长江、沱江、赤水河等重点流域的水生生物调查、观测和评估。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珍稀特有鱼类等物种保护,加强对水杉、珙桐、红豆杉、银杏、苏铁、水松等国家级保护植物,豹、云豹等国家保护动物保护动物,加强对中华鲟、胭脂鱼、岩原鲤、长江鲟、圆口铜鱼等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推进珍稀动物就地、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基地建设,加强珍稀植物拯救性保护、濒危动物抢救性保护。推进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遗传材料和基因保存,建设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库。
深入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开展石漠化治理,以叙永县黄坭、落卜、观兴、水潦、赤水和古蔺县二郎、大村、石屏、观文、椒园、白泥、双沙等乡镇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特色经济林种植、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以古蔺县皇华、椒园、白泥,叙永县水潦、赤水、摩尼、落卜、两河,泸县石桥、潮河等乡镇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坡耕地改造,广泛植树造林、种草。加强叙永、古蔺、泸县等区域砂岩、页岩等非煤矿山及煤硫矿区复垦工作,因地制宜采用边坡加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措施,恢复矿区生态功能。加大对退化林修复,以纳溪、叙永、古蔺等部分乡镇为重点,开展封育、低改等工作。以长江、古蔺河、赤水河、盐井河等河流为重点,实施岸线生态修复,打造水系生态长廊。
第二节 守护蓝天白云酒城“气质”
大力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环境容量和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作为招商引资重要考量指标;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硬约束,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进一步优化新上项目选址;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鼓励包装印刷、家具、粘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玻璃制造等行业开展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保障民生安全前提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煤炭消耗总量持续降低,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梯次推进页岩气开发。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发展铁水、公铁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布局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综合客货枢纽充电、换电基础设施,引导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环卫、邮政、物流、客运服务等领域使用纯电动车或燃料电池汽车。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控水平。强化城市面源精细化污染管控,严格按照《四川省建筑工程施工扬尘防治标准》,开展建筑工地扬尘管控,持续开展干散货码头粉尘治理、装卸载扬尘专项治理,强化渣土车、垃圾车运输等道路扬尘管理,加强城市裸地综合整治。加强秸秆露天焚烧管控,综合利用卫星遥感、高空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手段开展巡查执法,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高值化利用。加大建成区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及运行维护监督检查力度,产生餐饮油烟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定期维护,引导小型餐饮单位安装前端油烟设施。加强烟花爆竹污染管控,切实做到禁放区域“零燃放”。持续推进非煤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非煤矿山开采、破碎、转运等过程粉尘管控,对露天堆放场所覆盖防尘网,厂区道路定期进行洒水降尘。
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深入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VOCs 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以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为重点区域,秋冬季细颗粒物和夏季臭氧为重点时段,强化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大力推进水泥、钢铁、石化、化工行业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加快推动玻璃、陶瓷、包装印刷等行业开展提标改造及炉窑深度治理。推进燃煤、燃油、生物质锅炉锅炉提标改造,加快推进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强化VOCs 综合治理,以高新区江南科技产业园、泸县经开区、纳溪经开区等工业园区及化工、涂装、包装印刷、电子、纺织印染、家具制造、油品储运销等行业为重点,提升废气治理效率。加强汽修行业VOCs 排放达标监管,进一步强化油品储运销全链条监管。
第三节 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落实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严格取水许可,全面落实水资源总量指标管理,防止过度、无序开发水资源。鼓励造纸、化工、酿造等重点用水企业和用水大户节水改造,积极推广节水工艺和技术,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持续加强农业节水,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鼓励渔业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学校、宾馆、饭店、医院、体育场(馆)为重点,加快节水型服务业建设。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再生水利用能力,到2025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到20%。
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完善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建制镇和异地安置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加大现有污水管网排查修复力度,消除污水直排情况。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厂处理效能。因地制宜采用人工湿地、调蓄等措施,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以城乡结合部、农村聚居点等农村人口聚集区为重点,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造纸、化工、酿造等行业企业为重点,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或清洁化改造,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完善园区、企业雨污分流系统,推动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以古蔺酱香酒谷生态产业园区、纳溪区石龙岩现代商贸物流园、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等园区为重点,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实施纳溪区小流域、米溪沟河、濑溪河、大陆溪、马蹄河、倒流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加强船舶污染排放监管,提高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能力,做到船舶废水“零排放”。
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快实施大桥河江阳段、米溪沟河、丰光河、大陆溪、濑溪河泸县段、龙溪河泸县段、大小桥河、古蔺河等中小河流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因地制宜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加快恢复干支流的水系连通。加强河湖缓冲带生态修复,以长江石堡湾、里程滩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缓冲带建设,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强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建设,加快实施锁江塔湿地公园、东门河和南门河湿地公园建设,实施退田还湖还湿、退养还滩、河岸及自然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濑溪河和龙溪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保护和修复水生生物栖息地,增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以河湖坑塘沟渠清理、水系连通、河道清障以及生态护坡为重点,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第四节 统筹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全面开展土壤污染专项调查,推进重金属高背景农用地调查、受污染耕地详细调查、耕地污染成因分析与排查,开展重点行业、典型行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持续开展矿山、废渣堆场等周边土壤调查。强化土壤污染重点污染源、重点区域污染隐患排查整改、自行监测、监督性监测和土壤污染企业风险管控,加强矿山、页岩气开采污染监管,试点开展“一厂一策”精细化管理。落实国土空间布局要求,禁止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规划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推进农业污染源头防控,深入实施化肥、化学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灌溉水水质监测。
推进农用地分类管控。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基础地力不降低、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规划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推进安全利用类耕地风险管控,探索耕地安全利用模式,建立区域农作物正负面清单。强化严格管控类耕地管理,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采取种植结构调整或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严格管控重污染耕地,暂未退出种植的农作物建立“生产-回收-处置”全过程监控。
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土壤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制度,严格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未达到要求的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实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管理制度,建立名录内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地块,不得规划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加快实施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管控)工程,探索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的土壤风险管控模式。以,阻断污染暴露/扩散途径的综合管控手段为核心,开展矿区污染风险管控。
加强土壤、地下水协同防治。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地下水饮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监管能力建设,以典型行业企业、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尾矿库、矿山开采区、页岩气开采区为重点持续推进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推动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和污染风险管控,实施地下水污染分区防治、地下水污染源分类监管,探索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与地下水、区域和场地地下水污染污染协同防治。加快推进古蔺县历史遗留炼磺区、叙永县煤硫铁矿开采区地下水污染防控。
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推广清洁能源使用,推动白酒等产业形成绿色供应链,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以煤矸石、粉煤灰、一般工业污泥、脱硫石膏、钢渣等大宗固废为重点推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建筑垃圾转运调配、消纳处置设施,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力争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增建筑的50%。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加强危险废物全链条管理,优化危险废物管理手段,提升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能力,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建设,建设危险废物“小微”收集试点。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建设,积极推进“无废工厂”“无废矿区”“无废园区”“无废港口”“无废航区”“无废景区”等试点创建,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第五节 坚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全面落实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申报登记和许可证管理,持续开展展辐射源安全专项检查行动。强化对放射性废物的全过程监管,推进核技术利用单位分级分类管理和风险评估,持续提升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全面落实核与辐射安全责任,强化完善核与辐射应急体系,常态化开展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演练。加强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管理,提升放射性废物库安防水平。
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全面开展企业、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重要生态功能区、流域环境风险评估,建立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清单,实施差别化准入机制。建设流域环境监测网络,加快构建覆盖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要水功能区、长江经济带重要水体、县界的流域“三水统筹”监测体系。完善预警监控体系,持续推进长江、沱江、赤水河等重点流域溢油监测系统建设,推动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等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成沿江涉危、涉重企业与政府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修编,推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等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强化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推动落实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泸州纳溪经济开发区等沿江重点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应急联动。全面推进矿采遗留污染治理,以叙永县落卜、正东、后山等乡镇矿洞涌水点、尾矿库为重点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大树河流域废弃硫铁矿水污染综合治理,古蔺县煤矿矿井废水处理设施完善。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监测预警,以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空心莲子草、福寿螺、红火蚁等为重点,全面铺开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梳理入侵物种名录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外来物种入侵监管预警体系,合理布局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站点形成系统性网络,探索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环境DNA等技术进行调查监测,提升外来入侵物种动态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外来入侵物种清除、控制、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以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等区域为重点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维护区域生物安全。建立防控体系,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灾害防控应急预案,建立重大生物灾害或疫情检疫执法联动机制。
专栏二 优美生态环境重点工程
一、自然生态保护重点工程
以纳溪、古蔺、泸县和合江县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快开展泸州市森林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开展和丰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及周边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柏木溪生态公园建设。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生物物种专项调查和评估,加强长江、沱江、赤水河等重点流域水生生物调查、观测和评估。推进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建设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库。
二、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深入开展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以叙永、古蔺等区域部分乡镇为重点推进石漠化治理,以叙永、古蔺、泸县、纳溪区、合江等区域部分乡镇为重点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以纳溪、古蔺等区域部分乡镇为重点,以封育、低改为手段,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长江流域(四川叙永段)大树矿区复合污染生态环境系统整治项目、泸州市茜草滨江绿地生态修复提升工程、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肖桥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泸州纳溪凤凰湖片区生态保护修复及提升项目,推动川渝新城长江(泸县段)、古蔺河、盐井河绿色生态廊道项目,推动长江干支流、永宁河流域10~50公里范围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三、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重点工程
加快推动砖瓦、玻璃、包装印刷、陶瓷等企业淘汰或产业调整,鼓励燃煤、燃焦炭、燃重油企业进行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替换,推进交通工具电动化、清洁化。深入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VOCs 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推进燃气锅炉进行低氮燃烧改造、生物质锅炉完成提标改造、燃煤锅炉煤改电或煤改气。开展包装印刷、玻璃、家具制造等企业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推进包装印刷、工业涂装企业深度治理。加强施工工地、道路、露天堆场、非煤矿山的扬尘综合治理,强化餐饮油烟治理及烟花爆竹污染管控,严禁秸秆露天焚烧。
四、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加强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开展长江水岸线(合江段)生态修复治理建设项目、古蔺县杨柳河综合治理工程、古蔺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大洞桥河—杨桥湖—栀子溪流域治理工程,开展团山子河、倒流河、白节河、洗布河、塘河、习水河、白节河、小槽河、合龙溪等中小河流治理。大力推动古蔺县长江经济带古蔺河流域综合治理(EOD)项目。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泸州市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合江县污水垃圾综合处理一体化建设项目、叙永县污水垃圾综合处理提升项目、古蔺县煌家沟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加快推动溪镇特色产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成赤水河沿线的法王寺镇、车辋镇、真龙镇、荔江镇污水管网建设,推动龙溪河流域污水管网建设。
五、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开展土壤污染专项调查,推进农用地背景调查,加快叙永、古蔺县耕地污染成因分析与排查,开展6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开展耕地土壤污染管控,突进古蔺县耕地周边污染源及土壤风险管控项目。加快建设用地污染治理,推动龙马潭区化工厂搬迁后原址生态治理与土壤修复。实施废弃矿区污染治理,加快推进长江流域(四川叙永段)大树矿区复合污染生态环境系统整治项目、叙永县高窝坑联办硫铁矿废弃矿山周边废渣及土壤修复项目,实施泸州市叙永县后山镇、正东镇硫铁矿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项目。
第六章 以人为本,打造自然和谐之城
第一节 建设山水相融的宜居公园城市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以城市重要水系、道路等为核心构建城市绿色轮廓,串联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打造依山傍水的城市绿道体系。完善城市各类绿地规划,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的全市性综合公园、区域性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街头游园建设,全面推进“全域公园体系+三级绿道+公园社区”建设,构建大小结合、分布均衡、功能互补、全面覆盖的城市公园体系。完善已有公园绿地配套设施,推进老旧小区景观环境提升改造,提升城市主要节点景观形象。充分利用城市绿色空间和公共绿地,融合“文体娱商”等功能,营造城市户外休闲空间。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为契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川南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按照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战略部署,全力构建“十字型高铁枢纽,货运南向双通道”铁路网,打造与川渝滇黔四省市中心城市间1-2小时交通圈。统筹谋划铁路、公路、干线航道等“水陆空”综合运输通道,打造内通外达、高效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强城市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分类推进老旧厂区改造,加快实施城市绿地项目,加快城市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深化海绵城市建设,提升防洪排涝及环境自净能力,打造沿江丘陵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典范。有序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引导公共资源均衡布局。完善城市商圈建设,提升现有商圈环境品质,推进特色街区融合发展。
推动城市精细管理。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完善城市空间网格化巡查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街长制”。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提升城市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管理、车辆无序停放治理、噪声治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等专项行动,推动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基础设施、交通管理等方面问题解决。加快“城市大脑”上线运行,打通城市各治理系统业务平台、整合各方治理力量,实现一张网络管全城、一个中心管全域、一支队伍管治理,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第二节 建设融合发展的宜居美丽城镇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泸州都市圈与县城、重点镇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现代城镇体系。严格落实城镇开发边界管控,推进“一县一策”编制县城建设方案,保障县城发展空间。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防止高密度高强度开发。推动泸县、合江融入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建设两江新城,推进泸东新城规划建设积极融入重庆都市圈。加快叙永、古蔺县城提档升级,支持一批中心镇、重点镇做大做强。提升县城宜居品质,加强合江、泸县、叙永、古蔺等县城和玄滩、九支、江门、二郎等城镇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和城中村更新改造与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因地制宜布局建设一批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加快合江县文化特色街区、叙永县传统综合博物馆、古蔺县西区体育公园等建设。
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和调整市政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倡导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布局方式,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污水处理等设施。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体化建设,完善城镇截污干管、雨污分流系统。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构建县城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广清洁能源应用,加强配电网、储能、电动汽车。优化城镇内部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完善城乡客运和物流配送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供水、供气、照明、排水等基础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加强城镇连城带乡节点作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宜居空间建设,提高县城连城带乡的龙头作用,促进农民进城、市民下乡双向流动和城乡统筹发展。完善中心城区与各镇之间的交通设施网络布局,完善镇级商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强化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扩面提质市级中心镇,培育做强省级百强中心镇,支持有条件的镇打造县域副中心。以城镇村联动共享公共服务设施、街道(镇区)覆盖社区生活公共服务设施、日常生活铺满基本生活服务设施为重点,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30+15+10”城乡生活圈,促进公共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第三节 建设风光旖旎的宜居和美乡村
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加快推进“立体粮库”“鱼米之乡”建设,大力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推动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精品果业、特色经作、现代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补齐农村商贸和流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以农产品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务下沉、农产品上行为主线的县域商业体系,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网红经济、乡村文创等乡村新业态,发展乡村研学、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鼓励农户就地就近发展旅游民宿、休闲农庄、农事体验等生产生活服务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深入实施农村“三大革命”,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建设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逐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推进农业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农膜减量替代模式。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到2027年,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行政村达8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塑造美丽乡村风貌。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因地制宜进行村庄布局优化,丘陵组团顺应田园耕地、河流水网等自然特征,山地组团遵从地形环境,平坝组团结合农田景观,营造各具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突出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各类建设的风貌引导和管控,因地制宜建成一批乌蒙新村、彝家新寨。传承利用乡村古民居、古建筑、文物古迹等,加强传统村落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地形地貌等系统保护。推进乡村绿化,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公园建设,为乡村“提质增颜”。
专栏三 宜居城乡建设重点工程
一、美丽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持续开展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柏木溪公园、玉带河公园、儿童公园、冠山公园、和丰运动公园、罗汉憩园等10 余个城市公园和口袋公园。推进沿长江、沱江、二环路绿道建设。加强城市“体检”工作,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加快高坝工业遗产保护建设项目、老工业遗址文化街区建设,加快更新完善城市供排水管网、燃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美丽城镇建设重点工程
打造纳溪茶酒特色名镇、分水岭镇伞文化特色名镇、合江先市中国酱油特色名镇、荔枝文化特色名镇、泸县龙舞庄园特色名镇、古蔺龙山产业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提升县城宜居品质,加强合江、泸县、叙永、古蔺等县城和玄滩、九支、江门、二郎等城镇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和城中村更新改造与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利用闲置地、边角地建设街头绿地或小游园,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绿地。完善中心城区与各镇之间的交通设施网络布局,完善镇级商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工程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选择污水治理技术,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储体系和设施。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引导农村住房风貌整治提升,推进农户庭院和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开展村庄绿化,高质量建设一批和美乡村。
第七章 以酒为基,打造魅力文化之城
第一节 彰显酒城多元文化魅力
打造中国白酒文化高地。紧密围绕打造“中国白酒文化高地”,建设“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白酒文化,深挖白酒遗址遗存、人文轶事、历史传说,推动白酒文化与生态文化、红色文化、长江文化等融合发展,形成内涵丰富、富有特色的白酒文化体系。按照“酒+N”文化发展思路,加快与体育、科技、金融、旅游、农业等深度融合。依托“中国酒城·长江生态旅游带”优势,持续推进酒旅深度融合,打造白酒文化特色旅游城市。进一步完善国宝窖池、中国酒镇酒庄旅游区等旅游景区功能设施,谋划一批白酒文化风情小镇、主题公园、特色街区等项目,建设酿酒工艺展厅、白酒文化体验中心以及特色创客基地,提升“中国酒城”文化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弘扬坚韧不屈的红色文化。加强革命文物遗址保护修复,加强对泸顺起义旧址、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石厢子会议旧址、护国战争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朱德况场旧居陈列馆、龙透关遗址等红色纪念设施、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深入挖掘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泸州红色文化,大力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泸州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建设。充分挖掘“四渡赤水”军事价值和历史价值,重点建设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核心展示园及现场教学点。推动“四渡赤水”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太平古镇、石厢子、二郎镇等旅游景区,建设和提升一批长征主题博物馆(纪念馆),开展长征精神展览和长征主题文化活动。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古蔺文旅融合示范区、叙永赤水河谷文旅融合示范区、古蔺郎太酱酒红色文旅融合片区建设。
建设特色鲜明的长江文化。紧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大机遇,实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发掘、传播、文旅提升工程,实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规划编制,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建设。构建“两江四岸”百里绿色长廊、滨江公园体系,建设一批文化、体育、旅游、生态多元素融合的城市公园,积极打造主客共享的城市文化和旅游公共空间,拓展、丰富消费场景和服务,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依托宝莲街—蒋兆和故居历史文化街区、张坝桂圆林等沿江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景观丰富区域,实施一批城市有机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历史文化旅游等项目,充分彰显巴山蜀水的长江历史文化。
塑造身心愉悦的康养文化IP。深入挖掘森林植被和高山湖泊等优质生态资源,结合区位及生态优势,开发一批有特色、有品质、有亮点的山地度假旅游项目。依托方山、玉蟾山等川南名山,打造一批旅居福地;依托福宝、黄荆老林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森林养生基地大旺竹海、泸州之巅叙永分水罗汉林等地,打造一批生态“氧”生胜地、避暑康养胜地。打造集山地避暑、休闲运动、冰雪旅游、康养度假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引领泸州乌蒙山地生态避暑度假品牌。
第二节 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促进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深入挖掘和活化白酒文化、红色文化、龙文化等地域文化,推出一批实景演艺、电视剧、音乐剧、舞台剧、纪录片等艺术创作。推进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创作,拍摄以“四渡赤水·长征”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征集一批长征题材的诗歌、歌曲、摄影、书法等作品。以川剧“泸州河”为基础,持续实施振兴川剧“泸州河”和曲艺工程。积极打造白酒文化艺术精品,持续举办“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等活动,鼓励创作反映泸州文化风格和精神面貌的书法、摄影、话剧等艺术作品。
深化文化交流宣传。推进泸州文化“走出去”,加强与周边城市、国家友好城市、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泸州国内、国际“朋友圈”。充分发挥“泸州市白酒历史文化遗产宣传月”等文化宣传平台作用,运用画册、文化典故、影视剧等多种文化载体形式,持续提升泸州白酒文化知名度、影响力。扩大文化传播途径,积极参加“四川电视节”“中国故事·国际传播” 高峰论坛暨“金熊猫”国际传播奖影视作品展播展映周等广播电视展会,持续举办酒博会、商博会、农博会等展会,争取举办四川省文旅发展大会,重点推出黄荆老林英雄会、桂圆荔枝采摘节、美酒音乐欢乐季等活动,着力打通人民网、新华社等新媒体渠道,多渠道推介泸州白酒、康养等特色文化资源。鼓励支持白酒、非遗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各类主体开展丰富多样的民间交流。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加强对老窖池老作坊、储酒空间、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等泸州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先市酱油酿造技艺、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雨坛彩龙、古蔺花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黄家扬琴、蓝田花船、泸州肥儿粉、班打狮子、合江匠笔画、两河吊洞砂锅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推进龙文化(泸县)生态保护试验区区域保护。实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程、遗址古建筑群落等保护提升工程,文物综合利用工程等。推进神臂城遗址等保护展示,加强长征文物保护展示,研究推进中国白酒老作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实施市、区县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10里阅读文化圈。加快市级“五馆一院”、区县“三馆一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泸州市博物馆新馆、泸州历史文化名城馆、世界白酒文化博物馆、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等博物馆建设,推进泸县龙桥数字化博物馆、蒋兆和故居陈列馆等博物馆提升改造。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探索“错时+延时+定制时间”特色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数字博物馆等平台,推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数字体验馆建设,开展图书馆、文化馆及博物馆线上“云服务”。
丰富文化产品供给。聚焦群众现实需求,发挥各类基层文化阵地作用,积极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充分发挥线上云平台作用,提升各类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深入开展广电惠民服务月、文艺轻骑兵、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开展“剧惠泸州·周末有戏”、文艺新“五进”、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推进市民文化生活建设工程,开展“戏剧艺术进校园、进乡村”工作,开展流动图书车(文化车)、流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推进精品剧目引入,加强原创话剧创作。实施“走进戏剧学历史”系列舞台剧,开展优秀戏剧作品送基层展演。重视乡村文化建设,鼓励演出走出剧院、图书走出书屋、展览办到学校、企业、田间地头,让基层的艺术进城、城里的精品下乡,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普及和农村文化市场繁荣。
专栏四 魅力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一、多元文化发展重点工程
白酒文化。推进黄舣酒文化公园、白酒文创体验园和白酒文创展销品基地等酒文化主题公园、特色街区、体验中心、文创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泸州老窖景区争创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加快设计和制作一批独具酒韵的城市雕塑、小品,打造并命名一批蕴涵酒味的城市道路、公园、广场。
红色文化。加强对泸顺起义旧址、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石厢子会议旧址、护国战争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朱德况场旧居陈列馆、龙透关遗址等红色纪念设施、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加快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核心展示园及现场教学点建设,加快推进古蔺文旅融合示范区、叙永赤水河谷文旅融合示范区、古蔺郎太酱酒红色文旅融合片区建设。
长江文化。开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规划编制,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建设。实施宝莲街—蒋兆和故居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
康养文化。推进罗汉林、大旺竹海、道林沟、仙草湖等康养避暑度假区建设,推进福宝、黄荆老林、龙挂山、金龙云海、玉蟾山等旅游度假区建设。
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点工程
持续实施振兴川剧“泸州河”和曲艺工程,积极打造白酒文化艺术精品。加强对老窖池老作坊、储酒空间、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等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龙文化(泸县)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保护,加强对油纸伞制作技艺、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黄家扬琴、蓝田花船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研究推进中国白酒老作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非遗展览馆、非遗主题线路、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产品研发、数字化展示等项目开发,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争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实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程、遗址古建筑群落等保护提升工程。
三、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程
加快推进泸州市博物馆新馆、泸州历史文化名城馆、世界白酒文化博物馆、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泸州市抗日战争陈列馆等博物馆建设,推进泸县龙桥数字化博物馆、蒋兆和故居陈列馆等博物馆提升改造,推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数字体验馆建设。
第八章 体系建设,打造现代治理之城
第一节 完善多元共治责任体系
强化党政领导责任体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覆盖全面、权责清晰、奖罚分明的责任体系。健全市、县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镇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设,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压实各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延伸镇级环境保护职责。抓好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将县级以上政府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
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压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督促企业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重点排污企业要安装使用监测设备并确保正常运行。鼓励企业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
积极推进公众共同参与。健全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听证会、信息公开制度等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大对环保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支持和管理力度,支持环保组织通过环境公益诉讼、环境信息公开和服务、环境社会调查等途径参与环境监督。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畅通环保监督渠道,落实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丰富绿芽积分内容,探索建立“绿芽+美丽泸州建设”参与积分体系,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美丽泸州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节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
健全法规标准。完善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制度体系,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深化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落实赤水河、沱江等泸州市境内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配合做好土壤、固体废物、噪声等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工作。完善地方法规制度建设,鼓励开展美丽市、县(区)、乡镇建设规章制度研究,探索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法规制订。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依规追究赔偿责任。推进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违法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完善经济政策。深化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沱江、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探索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开展小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研究。加大财税金融等支持力度,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债券发行,积极推动绿色保险业务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支持节能环保、污水处理、大气治理等领域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优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加快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环境治理市场环境。完善环境资源权益交易体系,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优化水电气等资源差别化价格机制,建立污水垃圾处理等差异化收费机制。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治理的一体化服务模式,推广环保管家、环保顾问服务等服务模式。
第三节 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提升执法监管能力。持续优化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运用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大力推进线上监管、远程检查的非现场执法监管方式。完善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优化环保执法方式,推动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完善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装备配置,加强环境执法内驱力提升,加快补齐应对气候变化、土壤、新污染物治理、应急处置等领域执法装备短板,加快配置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仪等高科技装备。加强基层执法人员配置,增配新型快速精准取证的执法装备。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推动生态环境要素感知体系建设,提升PM2.5与O3协同监测预警及溯源解析能力,拓展河湖生态流量、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自然生态监测站点建设。探索小型传感监测仪器设备部署,建设集“天、地、水”为一体全覆盖的生态环境实时监测网络。整合全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和技术部门的数据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探索建设数据处理、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常态化管理,健全环境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抓好环境风险防控关键领域,构建多层面、多层级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以沿江企业为重点,建立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双重防控机制。加强对化工园区、饮用水水源地、尾矿库及涉危、涉重、涉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区域、行业、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资源调查,建立风险监测网络和风险防控体系。推广“以空间换时间”的“南阳实践”,推动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
第四节 建立区域合作共治体系
加强区域协同联动。积极推进建立跨界区域共建共享长效机制,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化与成都干支联动、与重庆沿江协作,打造南向开放新高地。协同推进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强与滇东黔北地区合作,推动建设航运物流集散地。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动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与周边县市联动开发。发挥川南渝西文化旅游联盟、川南渝西文化旅游市场执法协作联盟作用,推进文旅项目区域共建、资源互通、文旅市场联合执法等。
深化区域联防联治。积极同重庆、毕节、遵义、内江、自贡等周边地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以长沱江、赤水河流域为重点,加强与重庆、云南、贵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推动区域生态空间协同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开展流域水环境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化VOCs和NOx协同减排、秋冬季PM2.5和夏季O3联防联控,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深化跨行政区域环境执法联动和应急联动。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区域转移合作和危化品运输管控协作。
专栏五 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重点工程
一、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
综合运用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推进线上监管、远程检查的非现场执法监管方式。加快推进市生态环境执法专业化建设,加快推进乡镇执法能力标准化建设,配备相应执法辅助设备。
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重点工程
提升PM2.5与O3协同监测预警及溯源解析能力,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自然生态监测站点建设。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业园区建立网格化监测站点建设,优化乡镇监测站点。推进市级生态环境监控预警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备。
三、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重点工程
以化工园区、饮用水水源地、尾矿库及涉危、涉重、涉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区域、行业、领域为重点,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资源调查。推动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美丽泸州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重要作用,统筹研究相关规划和政策,解决美丽泸州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跨地区跨部门的重要事项,督促和推进美丽泸州建设涉及的重点任务。制定美丽泸州建设实施方案,量化分解目标任务,细化职责分工,加强日常调度管理。各部门、区(县)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促使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常态化、制度化,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加强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做到协调发力、步调一致,切实增强工作合力。
第二节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对美丽泸州建设的投入力度,把美丽泸州建设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在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中充分考虑,合理安排经费。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充分整合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林业、住建、文旅等多方面的专项资金,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土地、金融、价格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丽泸州建设。
第三节 严格考核评估
对美丽泸州建设组织实施情况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制定美丽泸州建设指标考核方案,开展美丽泸州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把美丽泸州建设纳入环保“一岗双责”绩效考核当中,对主要任务完成较好、美丽泸州建设成绩突出的区(县)、部门予以表彰。
第四节 推动试点示范
全力支持古蔺县开展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建设工作,鼓励各区(县)根据各自特点开展美丽区(县)、美丽园区、美丽工厂、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美丽河湖、美丽景区等不同形式探索实践,积极探索美丽泸州建设的有效路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加强美丽泸州建设先进经验示范宣传推广,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定期发布典型案例。
第五节 强化科技支撑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组织科研院所、高校、环保企业共同参与水气土污染防治、污水深度治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技术课题研究。发挥科技创新对企业绿色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应用的支持力度。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体系。
第六节 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美丽泸州建设实施信息公开,完善政府与企业、社会的沟通交流机制,引导全社会参与美丽泸州建设。创新和丰富宣传形式,组织开展全国低碳日和世界环境日、“绿色发展 我是参与者”“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等主题宣传活动,发挥宣传栏、宣传卡、微信、电视、自媒体、短视频等媒体传播优势,深入推广美丽泸州建设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企业碳排放量在线盘查